8月14日,繼那支充滿東方幻想氣息的2D動畫預告發布并引發熱議后,僅僅過去兩小時,玩家們終于等來了真正的“重量級”消息——《山外山》3D玩法宣傳片(以下簡稱3DPV)正式發布。這一次,青庖游戲帶來了一段長達 3 分半的,承載著巨大信息量的預告,用最直觀的方式回應了玩家最關心的問題:這款游戲到底是什么?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?
《山外山》第二支預告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HBbazUE9D/
從高自由度的建造,到與環境深度互動的探索;從物種多樣的生態系統,到壓迫感拉滿的BOSS戰;從單人冒險到多人聯機協作——3DPV將這些玩法編織成了《山外山》獨特的SOC核心循環,并首次完整展現。
在高交互的世界中釋放腦洞
預告片開場即展示了令人驚嘆的場景:玩家在空中搭建建筑,并將其固定在泥犀牛的背上,隨獸同行。風向、水流、地形甚至天氣變化,都能被玩家利用來達成目的,讓每一次探索都充滿變數和自由度。
而在戰斗層面,與敵人交鋒時考驗玩家的操作,更考驗人們的腦洞。你既可以用敏捷的身法一刀刀將敵人擊敗,也可以在遠處搞偷襲——或是從背后悄悄靠近,一腳將它們踢落懸崖,或是利用山坡上的滾石將其碾碎——游戲的高交互環境與高自由度建造系統,允許你用各種方式來達成目的。
對于生態的塑造,同樣是制作組想要重點傳達和體現的。從靈巧的瓦罐精靈到遷徙的巨獸,每種生物都在世界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——運輸、戰斗、建造輔助,甚至改變局部生態。玩家可以觀察、捕捉、馴化,與它們共同生活與戰斗。
在這豐富的生態圈中,浮空島嶼、海底遺跡、山谷濕地……多樣化的地形也構成了宏大的地圖,而壓迫感十足的BOSS戰,則在開放世界中形成強烈反差:需要技巧、策略與耐心方能取勝——某種程度上這會給游戲加入某種“類魂”的體驗——但只有一點點充當探索途中的調劑,不會讓它搶戲。
當然,作為一款SOC游戲,《山外山》也塑造了一套成熟的聯機框架。玩家可與好友一起探索世界、建造家園、抵御天災、守護先民遺址。生存、探索、建造、戰斗與生態管理彼此呼應,構成游戲的核心循環,帶來長線可持續的玩法體驗。
“青庖式”SOC之路
《山外山》由青庖游戲開發,基于深度魔改的虛幻5引擎打造。制作組不僅?研了?整套適配SOC游戲的編輯器與?具框架,還創造了一套高自由度的玩法實現機制,讓創意能以極快速度落地。
這套引擎支持自然物理交互與大規模生態模擬,同時降低了玩法原型實現的門檻,讓“人人皆可玩出花”成為可能。制作組表示,這個編輯器的?標就是讓?團隊也能探索出?愿景——畢竟?個玩法究竟好不好玩最終還是需要做出來之后才能知道。
這種模式的最大價值在于,它極大地降低了嘗試新想法的成本,讓“快速試錯”成為日常。很多機制并不是紙面上設計出來的,而是在不斷的試玩中自然生長出來的。策劃們會直接在編輯器中嘗試交互、修改參數、調整環境,直到它們在手感上變得真正有趣為止。
甚至有不少玩法源于測試時偶然出現的Bug——當這些Bug帶來意料之外的樂趣時,團隊會選擇將它們保留下來,打磨成正式的游戲機制。這種“玩游戲的方式做游戲”的理念,讓《山外山》的世界充滿了涌現式的驚喜。
在這樣的工作模式支撐下,《山外山》的世界并不是一幅只能遠觀的背景畫,而是一個完整的動態生態系統。晝夜變化、天氣系統、環境事件都能即時改變物體的狀態與交互方式。晴天時,草地和樹木的反饋可能輕盈而松散;一旦下雨,濕潤的環境會改變角色的移動方式、影響道具的物理特性,甚至觸發新的生態反應。這種高度動態的世界意味著,玩家的每一次探索都會面對不同的環境組合,每一次交互都可能得到全新的結果。
同時,這種技術架構賦予了《山外山》極高的交互自由度。玩家不僅能與巨獸共建移動的家園,把建筑固定在泥犀牛的背上,隨它遷徙到世界的另一端;還能利用風向、水流、地形機關甚至天災等自然力量,在戰斗中制造戰機。多人聯機的體驗更是建立在深度物理同步的基礎上——無論是一只桶被踢飛,還是一棵樹在雷雨中轟然倒下,這些場景都會被即時同步到每一位玩家的屏幕上,帶來強烈的“同處一地”的沉浸感。
正是憑借這樣的研發方式和底層支持,《山外山》才有了再SOC領域走出一條極具辨識度的道路的機會。它既保留了生存與協作的核心樂趣,又通過動態世界、涌現玩法和高交互體驗,讓玩家在探索過程中不斷發現新鮮事物——每一次開局,都是一次無法完全預測的冒險。
關于未來
制作組確認,《山外山》將亮相今年的科隆游戲展,屆時將提供可玩版本的線下試玩。不久前舉辦的媒體探班活動中,制作組也表示:“3DPV的核心目的是向玩家展示玩法與技術力,同時我們也希望借此機會聽取來自媒體與玩家的意見,讓游戲變得越來越好。”
與此同時,團隊正全力推進線上試玩版本,目標是能盡快讓全球玩家親手體驗《山外山》的魅力。
這場名為《山外山》東方幻想世界的奇妙冒險現已全面開啟。這支3DPV只是冒險的序章,真正的故事,才剛剛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