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說《小小夢魘》系列的前兩作像是一場詭譎而壓抑的童話,《小小夢魘3》則是在童話破碎的廢土上再造一座游樂場——你將與同伴一起被卷入名為“螺旋”的幽暗世界,在各種被妄念扭曲的場景中潛行、解謎、逃跑、反擊,只為從虛無之地找到一條出路。
不久前我們試玩了本作的媒體試玩版,也就是之前公開過實機視頻的“嘉年華號”游樂場章節。這是一個破敗的、燈光忽明忽暗的游樂場,生銹的設施、詭異的聲音、吱呀作響的木馬,都像是把快樂的童年回憶重新拍攝成了恐怖電影。
視頻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6qHXzWEuS/
這個章節位于游戲中盤,我們將扮演戴烏鴉面具的男孩「小洛」或是手持扳手的女孩「小寂」,必須仰賴彼此才能克服阻擋在面前的威脅與謎題——這些危險來自那些試圖在單調乏味的人生中尋找一絲解脫的「畜工」,以及從跟蹤兩個小朋友的過程中尋求快樂的恐怖角色「木偶」。
本作從設計之初就圍繞雙主角協作展開,不僅可以雙人在線協作,也可以單人 + AI 伙伴完成流程。二人持有的武器與場景機關緊密結合,包括射擊機關、擊破障礙、打敗小型敵人之類都需要分工合作。機關大多建立在“距離 + 時機 + 角色差異”上,小洛能進行遠程觸發,小寂擅長近距離干預,有時候兩人還要一起拉動機關或木板,來協同解開謎題。
系列擅長用鏡頭語言和聲畫線索引導玩家——吱響的地板、微弱的燈影、遠處輪廓的晃動,都可能是“不能踏入”或“必須分工”的暗號。你需要與同伴默契配合:一人吸引注意,另一人繞到背后;或一人鉆入縫隙,另一人拉動機關。
那種小心謹慎不要被發現的緊張感依然是游戲體驗的核心。無論是游樂場中的那些畜工,還是被發現就會弄死你的「金與小金」,都會把玩家逼入“必須迅速做決定”的窘境。在試玩流程的一個半小時中,基本上每進入一個新場景都需要我們仔細觀察或分工解謎,偶爾穿插著驚嚇或追逐逃生要素,這些內容以非常好的節奏環環相扣,帶來了一段流暢的驚悚體驗,而且不會讓我覺得太過壓抑。
和系列前作相同,游戲的敘事方式仍以無旁白的環境敘事為主,通過布景、道具與敵人的行為暗示故事走向,氛圍塑造依舊強調弱光與強對比,利用鏡頭對焦和距離變化加強朦朧感和緊張感,玩法基調仍是以潛行、追逐、輕解謎為核心,戰斗只是“局部對抗”與“創造時機”。
《小小夢魘3》既延續了系列“用空間講故事”的冷峻氣質,也在“雙人同行”的機制上給出了屬于這個系列獨特的協作玩法。它不是把恐怖當作“突發驚嚇”,而是讓恐懼成為必須相互信任的理由,在“螺旋”中前行的每一步,既是解謎,也是關于“我能依靠什么”的提問。
10月10日,當小洛和小寂踏入螺旋之境的嘉年華場地時,一場關于友誼與生存的噩夢之旅將再次開啟。這次,你不必獨自面對黑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