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盛夏的上海,游戲與現實的邊界被進一步抹平。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迎來了“2025明日方舟:集成映射——沉浸式線下展”,吸引了成千上萬的“博士”與泛ACG人群前來一探究竟。這個剛剛落幕的,長達一個半月的展覽以其創新的模式和沉浸式的體驗,重新定義了游戲線下活動的可能性。這個展覽還納入了“上海之夏”國際消費季徐匯系列活動矩陣——這意味著它并非單點的粉絲向活動,而是正在被更廣闊的城市文化與消費場景所接納。
“集成映射”是鷹角網絡對《明日方舟》中備受歡迎的“集成戰略”玩法模式的線下創新演繹。展覽占地超過1萬平方米,將游戲中6個集成戰略主題轉化為現實體驗。展覽以“再現集成戰略經典場景、讓玩家身臨其境體驗‘集成戰略’故事”為目標,構建了多段式行進路線與互動節點:觀眾在移動中做選擇,在選擇中觸發“事件”,在事件中收集線索與道具。
從《刻俄柏的灰蕈迷境》到《歲的界園志異》,每個主題區域都設計了獨特的互動方式。比如《薩卡茲的無終奇語》區域采用AR互動技術,玩家通過小程序掃描可以讓畫作“活”起來;《探索者的銀凇止境》區域則要求玩家組隊合作,在NPC扮演的坍縮體追逐下找到并解鎖4塊密文板。
與傳統游戲展不同,“集成映射”打破了“官方布景請coser,玩家打卡拍照”的傳統模式,創造了打破第四面墻的交互體驗。展覽融合了密室、演出、互動和解謎等多種元素,賦予玩家前所未有的參與感。
在《傀影與猩紅孤鉆》區域,玩家分成“古堡”和“地牢”兩條路線,跟隨故事的前進軌跡,最后共同見證傀影與“劇團喉舌”的宿命對決。這場表演在一個近兩層樓高的舞臺上演,燈光聚焦下,演員的每個動作都充滿張力。這種沉浸式體驗讓玩家不再是旁觀者,而是成為游戲世界的親歷者,情感聯結遠超傳統展覽形式。
空間結構方面,A館作為沉浸展聚焦《明日方舟》集成戰略模式的主題演繹,N館除了主題商店之外,圍繞新作《明日方舟:終末地》也有搭建體驗;這種雙館并行的結構,深耕成熟IP的同時,也擴展新品觸達。
“集成映射”展超越了游戲本身的范疇,成為上海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的活力樣本。展覽期間,上海隨處可見《明日方舟》元素:云錦路地鐵站內有巨幅游戲元素裝飾,還有噴繪游戲圖案的地鐵列車。田林路虹漕路公交站臺出現了首個《明日方舟》元素的上海“痛站”,亦有“痛車”穿梭街區。
這種全方位的城市級IP融合,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。據上觀新聞報道,今年“五一”期間,《明日方舟》“音律聯覺”專場演出與周邊酒店、商場聯動,有效拉動了消費增長。8月,《明日方舟》與潮玩星球合作的主題餐廳也亮相新世界城,為這趟二次元之旅再添一個火熱站點。
“集成映射”展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有機結合。
一是深度理解玩家心理。展覽準確把握了集成戰略玩法在玩家社群中的受歡迎程度,并將其轉化為線下體驗。集成戰略作為《明日方舟》的常駐玩法,復玩性高,角色價值評價體系獨特,不被玩家吐槽打工,還能幫助玩家度過版本之間的長草期。
二是技術創新與藝術表達的完美結合。展覽充分利用了AR技術、沉浸式戲劇、互動裝置等現代展覽技術,但不是為了炫技,而是服務于情感體驗。
三是線下體驗的不可替代性。在數字化時代,線下活動提供了屏幕無法傳達的體驗深度。線下活動能讓玩家跳出屏幕,獲得更立體多樣的IP體驗。這種親身參與形成的記憶和情感聯結,遠超線上互動的影響。
總體而言,「2025明日方舟:集成映射——沉浸式線下展」并不是把游戲CG掛上墻、把角色立牌擺一排那么簡單,而是一次把系統做給身體體驗的嘗試:它把“決策與反饋”這些原本發生在屏幕里的抽象過程,拆解為可觸、可走、可演的現實行為。于是,玩家不再只是“看見”,而是“沉浸其中做出選擇”。
游戲為我們內心最純粹、真誠乃至帶著一點中二的自我,保留著一塊可以隨時回歸的空間。而“集成映射”展恰恰將這塊空間從屏幕中解放出來,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刻下了屬于游戲文化的坐標。